茄子百科 手机版

潮州龙湖古寨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10:07:14    

龙湖俗称塘湖,因古彩塘溪遗迹,而得名。

创乡年代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经数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侵扰,筑寨自卫,自此龙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

寨中有数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物。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的有一百多座。古时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是它成为繁荣商埠的重要条件。



创乡之时,龙湖寨东有韩江西溪,西有古彩塘溪,陆路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又处于韩江的出海口,古时交通不便,大宗货物运输需通过水运,龙湖具备水陆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地成为古时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龙湖古时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由于龙湖后来地理位置变化导致经济下滑。

因潮州人对祖屋的传统观念,较完整地保存了龙湖寨全盛时期的风貌。这些建筑的风格特色同潮州传统建筑一样,属潮州建筑的风格。但仍然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

从总体来看,潮州的乡村多为聚族而居,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一乡。龙湖寨作为一个自然聚落,聚居姓氏达五十余姓,寨中宗祠、家庙百余座,民居、府第数百座,直街长度达一公里多,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聚落。规模之大,在岭南地区的自然聚落中极为少见。具有独特的个性。

龙湖寨从宋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寨中尚保存着少量的宋式的建筑构件,大量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带西洋风格的侨眷建筑。古今并存、中西兼有、花样百出,是一座潮州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古寨中个别建筑由于营造者的心理或条件等因素的作用,在构件、建筑符号的处理上一反传统样式,形成鲜明的个性。

最为突出的是黄府的檐口桁横贯三跨,长约12.8米,是国内传统建筑中鲜见的超长构件。

婆祠的大门肚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张扬,有“阔嘴祠”之称。

天后宫大门两侧的抱鼓石内向一面,分别浮雕双狮戏球 与中原地区不同。天后宫的门神绘着二位端庄肃穆、和蔼慈祥的女性。中国的门神,多是男性历史人物,个别地区也有绘着花木兰、穆桂英等女性将军。但龙湖天后宫门神不是将军的形象,应是龙湖独有。





龙湖镇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为著名的有龙湖寨南北门、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夏雨来故居)、龙湖书院。而这里众多的书斋遗址同样引人瞩目。

这些书斋大都环境优美、装饰漂亮、雕梁画栋,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故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民书斋”。但大多数是由邑绅、进士、举人命名,如“梨花吟馆”、“读我书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各书斋均配有门联或名人撰写的诗词雕刻。

黄姓大夫第“读我书屋”对联:读史方知司马笔,我诗不让杜玲篇。原位于南堤上的“卯桥诗庄”由岁进士许促仙撰联曰:读书常至卯,溪涨欲平桥。花楼巷的“兰亭讲易,石室藏书。石喜兰香,兰爱石洁。居子相交,不在颜色。”可见那时的书斋里外,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

由于龙湖寨中大量书斋的涌现和龙湖书院的创立,龙湖寨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仅进士、举人、贡生等多达60多人,其中有北宋探花姚宏中、明朝布政使刘子兴、御史夏懋学、诗人黄衍启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在龙湖寨北门旁,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生祠堂,王侗初先生祠,祠中还有《府宪撰给碑记》,这在周边地区可谓绝无仅有。反映了龙湖寨尊师重教之风由来已久,且世代相传。

龙湖古寨地处潮汕平原,韩江中下游之滨,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