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云南历史文化:南诏国和大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1 09:09:54    

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是指云南及周边地区的政权,都是在云南建立的古代王国。

南诏是中国唐朝时代的国家,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国土。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国。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段正淳恢复大理国号,史称后大理。1253年,元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南诏和大理的文化成就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地方民族种类众多,并且能歌善舞,民间自古即流传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歌舞。南诏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如彝族先民的葫芦笙、葫芦丝(葫芦箫)、口弦(口琴)、弦子(月琴)、三弦,傣族先民的象脚鼓、铓锣等,以及流行在云南各族人民中的铜鼓等。这些传统民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

同样云南歌舞的种类也非常繁多。南诏大理民族一如中原汉族一样,在自己的民族节日中,亦举族、聚家举行盛大的宴乐。但是,由于民族传统风俗的影响,不仅必备佳肴美酒,还不能缺少歌舞。不仅在节日宴乐及平时的酒会上且饮且舞,就是在一般的场合中,也经常聚舞,形成了云南民族独特的歌舞形式,即纯粹以逸乐为目的的打歌、跳脚舞。

经过南诏大理时期的整合,云南的各个民族逐渐形成,这些民间歌舞,也逐渐地具体民族化,分门别类地变成为各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歌舞,如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的打歌、跳脚舞,彝族、苗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

在音乐舞蹈史上,《南诏奉圣乐》体现了南诏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南诏奉圣乐》属于大型综合类的歌舞节目,规模宏大、内容严谨,表演时有一百九十六人的大型乐队伴奏,八音齐奏、娓娓动听,钲鼓齐鸣、惊天动地,六十四名舞者随着音乐起伏,进退有序,长袖挥舞,遮天蔽日,盛况空前。

张胜温画卷

南诏大理民族音乐、歌舞传承到了今天,经过现代艺术加工改造的“阿细跳月”、“铜鼓舞”和“孔雀舞”等,不仅作为民族经典永久保存在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展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这是云南各个兄弟民族的先民及其子孙们,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南诏国大理国的宗教文化都以佛教为主,大理段氏的多位皇帝都曾经出家为僧。唐初之时,印度佛教就传入大理,当时将大理称为妙香国。大理段氏在建国之初,就将佛教定为国教,这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许多的国民多信奉佛教。佛教的寺庙也在这一段时期内,急剧增多,它们很快就遍布于云南大理。“伽蓝殿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便是大理佛教盛行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