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采石矶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之三矶之首“采石矶”)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7:34:41    

   由芜湖乘船沿扬子江顺流而下,将要驶近江南钢城马鞍山市时,江面开始变窄, 只见右岸突兀一座削壁临江的山石,险恶嶙峋。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了(另两矶为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的故事遂得名。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僧人掘井时得到五彩宝石,于是改名为采石矶。关于这段历史民间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古时,有一年天下大旱,浩浩荡荡的长江也变成了涓涓细流,采石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倒在了取水的路上。在翠螺山上广济寺里的小哑巴和尚,看着这个情景心如刀割。

在师傅的指引下,小和尚走上了寻水之路,他独自一人在山林里穿梭,披荆斩棘寻找水源,可是这挖出的一口口的哑泉让小和尚更加焦虑和迷茫。他想起师傅临终前的托付和村民们期盼的目光,再一次整装上路。小哑巴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倒在了井下,村民们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小和尚,只见他紧紧的抠着身下的一块石头,用尽力气指向石头的方向。村民们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召集壮汉带上工具赶来,当乡亲们合力把井底的五彩石吊上来后,井底似乎出现了潺潺水声,村民取来了井绳,满满地打上一桶水。村民把水捧到小和尚面前,小和尚撑起身子,咕嘟咕嘟的喝了一大口,突然他睁开了眼睛说一声;“好甜哪!”“啊,哑巴和尚说话了,这不是普通的井水,是神水呀!”

村民们奔走相告,感谢哑巴和尚的恩情。为了表达对师傅的怀念,小和尚把这块彩石琢成香炉供奉于广济寺内。这座香炉,一经红日照射,便可映出不同的光泽,如翡翠,似玛瑙。村民们都说这香炉上的丝丝纹路,是小和尚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从此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井水,村民将这里改名为采石矶。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相传因古时此处山崖下曾有金牛从石洞钻出而得名。三国时,孙权更名采石。这里自古东障金陵,西屏八皖,是长江中游的咽喉,有“采石之险甲于东南”之说。故而,历代都在这里重点设防。

据《后汉志》记载: “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其地。”这大概是采石矶作为江防要地最早的记载。后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从历阳出发,渡江直捣刘繇的牛渚营,夺取采石后,威震江东,开创了东吴立国的基业。孙策死后,孙权先后派周瑜、陆逊等名将在此屯兵,以稳定鼎立局面。然而,孙氏兴邦于此,却也失国于此。公元280年,司马炎派大军进攻牛渚,吴主孙皓命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领三万精兵迎战。在战前会议上,沈莹提出应当扼守采石,以逸待劳,张悌却硬要渡江作战。结果,吴军渡江后全军覆没,晋军则乘胜东下,直逼建业(南京) , 灭亡了东吴。

  因采石之战得天下又失天下的,不唯三国时的东吴。南北朝时,南朝陈代江山也是得之于采石,又失之于采石。公元557年10月,梁敬帝被迫禅位于陈霸先。在此以前,陈霸先早就有代梁为陈的想法,曾派部将周铁虎在采石矶上游的东、西梁山立栅,以防江州驻军的袭击。陈霸先在这里制约不听他指挥的各地兵马,并重创前来进犯的北齐军,经过几次大的较量,羽毛渐丰,终于取代了梁朝。但陈代江山也是很短暂的,只有三十多年便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公元589年冬,隋朝大将韩擒虎自历阳夜渡长江,凌晨占领采石。然后,隋军对陈实施南北夹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建康(南京), 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

  陈游曾说: “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镇江)渡者十之一。”北宋统一江南时的路线,也是经由采石。据《宋史》记载,当时有个名叫樊若水的南唐县令,因郁郁不得志,遂谋北归于宋。他常去采石矶伪装钓鱼,深夜乘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来回往返数十次,用细绳精心测量江面宽窄浅深,然后将测得的数据带到汴京,

作为投靠宋太祖的见面礼。宋太祖于是派他监造舰船,并充当向导讨伐南唐。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沿江而下,迅速将舰船开至采石矶江面。只用了三天时间,宋军就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浮梁,全部人马如履平地般通过。宋军占领采石后,立即挥师金陵(南京),直捣南唐的都城。公元1161年冬,宋与金又在此进行了一场恶战,其规模为采石矶战争史上所罕见。金国皇帝完颜亮驱使六十万大军兵临采石,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南宋都统制王权贪生怕死,金兵未到,即弃城逃跑。奉命前来犒师的中书舍人虞允文面对“两淮皆陷”的险恶形势,立即整顿队伍,召集将领商讨抗金方略。

有人劝他说:“皇上是命你犒师来的,并未让你督战,形势如此不利,打败了你怎么负得起责任?”虞允文大义凛然地说: “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我怎能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国家的根本利害呢?”在场官兵深受感动,也决心以死报国。虞允文随即调兵遣将,并将采石附近的渔民组织起来,乘金兵渡江时发起猛烈攻击,直杀得金兵丢盔卸甲,纷纷沉尸江中。战后,驻守镇江的老将刘錡在病榻上紧握住虞允文的手,感动地说: “想不到朝廷养兵三十年, 大功反而出自你这样一个书生之手,真叫我们武将羞死!”这一仗捍卫了南宋政权,是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捷。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为了打破元军的围攻,解决军粮供应,率军从和州出发,攻夺采石。从《明实录》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一决策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他说服想通过裕溪口直取金陵的诸将: “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当占领采石后,朱元璋饥馁已久的部下想掠取粮草即返回历阳,但这样做就会使渡江战果完全丧失。朱元璋决计乘胜直取太平,暗中下令把船缆砍断,放走全部船只,然后指挥大军去攻打太平。

元军为夺回战略要地,曾由水陆两路围攻太平、采石。元中丞海牙蛮子以大船封锁采石矶江面,企图截断朱元璋回师历阳的后路。当时,历阳是朱元璋的立足之地,将士的妻儿均在那里,前线军需亦多由历阳供给,而失去采石矶,历阳必然不保。于是,朱元璋在太平粉碎元军陆路进攻后,亲自率主力驰援采石矶。他命令大将常遇春遍设疑兵,使元军处处设防,分散兵力,然后乘轻舟直冲元军船队,将其分割开来,各个予以击溃,使江路复通。太平、采石之战后,朱元璋军威大震,可以集中兵力去攻打南京了。

  采石矶也是历代人民革命斗争的舞台。公元878年,黄巢曾率领起义军渡采石袭南陵。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伦,在采石与官军作战时被俘牺牲。洪秀全于1851年起义金田后,第二年的春天即占领了采石,并且从采石出发,攻取南京。解放战争后期,我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1日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从而结束了采石矶的战争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