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复旦大学,将2025年度的关键词确定为“改革·破局”。该校酝酿两年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甫一亮相,便引发广泛关注。大江东工作室专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请他围绕一些校内外关注的焦点,系统解析这场改革的缘起和内涵。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
01
大江东:复旦此轮改革给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社会反响强烈。改革需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复旦主要是奔着哪些“问题”,会面临哪些挑战与阵痛?
金力:裘新书记和我都是复旦“原住民”,深知复旦的“好”。但是,面对时代与科技挑战,我们确实有很强的紧迫感。这一次改革,并不是赶AI的时髦,学校其实谋划已久。
复旦这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可称为新世纪3.0版方案。1.0版是在20年前的百年校庆,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2016年推出2.0版——重点建设“2+X”本科培养体系,以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架。
两年前,我们又一次反思,发现仅有“物理反应”不够,还要有“化学反应”,必须系统调整本研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狠抓课程内容更新和质量提升。科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但仍有课程多年不变,把基础课、专业课上成“考古”课。“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为了照顾教师工作量“因人设课”,而要“因课聘人”。
“时不我待”,是因为“压力山大”。党中央提出率先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以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建设。从2025年起,10年为期,时不我待,催人奋进。
对复旦来说,面临三个变局的挑战:
世界之变。复旦留学人才很多,但现在国际上教育科技人才有脱钩的趋势。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科已经站上国际前列的新位置,大学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必须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发展阶段之变。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大学要进入世界顶尖,以往“摊大饼”“拼指标”的“膨胀式改革”难以为继,必须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
创新之变。AI来了,世界科技创新、学术创新的范式发生巨变。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生,很快会被淘汰。但是,AI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大机遇。
复旦想用十年时间,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让复旦学生拥有持续创新的动能和韧性,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就像校歌里唱的:作育国士,恢廓学风,先忧后乐,震欧铄美。
改革是系统性的,包括教育教学、人事制度、新工科、成果转化、校园更新等。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最难也最核心的,是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每个专业、每门课,想清楚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衔接,压缩课程数量,减掉内容重复。否则,学生因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成为“低头族”,时间被大量浪费,这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是要命的事。经过两年三轮大讨论,改革在全校是有共识的。复旦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改革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2024-2025学年,复旦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大课”),推出110多门AI-BEST序列课程。图为面向全校本研学生开放的AI通识基础课程《具身智能引论》,带领零基础新生上手“具身AI”。
02
大江东:复旦提出要培养“干细胞式”人才,这有什么深意?您说到复旦学生一向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那是一种“松弛感”,这与“卓越而有趣”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如何协调?
金力:人体中有各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简单说,“干细胞式”人才的特点是多潜质、高潜能:多潜质指能够适应变化,始终有自我更新和破界创新的能力;高潜能指能够引领未来,成为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自由而无用”和“卓越而有趣”相辅相成,是复旦创新沃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首先要提升人才质量标准,再提升高质量人才的密度,这样才会有文化改变,形成创新生态、创新沃土,让更多学生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自由生长。密度够了,才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复旦近两年来打造百门“AI大课”、建设文化校历、鼓励学生社团,也都是培育沃土的努力。
达到卓越,需要创新;创新,必须敢于冒险、敢于接受失败,不能急功近利,这些在“松弛感”中才会实现。我就盼着,学生走在复旦的路上,创新创意的idea(想法、点子)能从地面、从天花板弹出来进入脑袋。复旦做学习评价改革,希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愿意挑战自己,而非不知疲倦地“卷”绩点,所以我们在奖学金、研究生推免条件中降低绩点占比,让冒险行为、创新行为变成加分项。
03
大江东:刚刚发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单中,复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不少工程技术类学科很受关注。加上复旦提出要打造“新工科”,有人解读为复旦要建理工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样吗?
金力:复旦要的不是排名,而是通过科研创新——包括文理医工各领域及其交叉融合,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遇到的问题,与世界顶尖大学并驾齐驱,这就要有磅礴的创新能力,有突破知识边界的能力。最基础的,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突破已知边界,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第一步是提出新问题,对原来貌似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关联式思考;第二步是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关联的因果关系和学理机制。简单说,已知范围一个点,未知世界一个点,在两个点之间建立因果联系,才能拓展知识边疆。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复旦基础学科有很大优势,连接传统理科和应用场景,就能更快更高效地把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推向社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传统理科负责“从0到1”;传统工科解决工程问题,负责“从10到100”;而“新工科”要构建的,是“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
仔细看复旦“新工科”6个创新学院的建设方向,没有一个是按学科目录来定的,都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要解决“一片”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比如,赵东元院士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介孔材料研究,就是将理科基础研究用于解决材料设计问题,大到石油化工、能源、医药,小到日用品,都能广泛应用。又如,今年头三个月复旦顶刊论文的“井喷”,许多都是面向广阔应用前景,从根子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的科研,不能总在别人的树上摘别人剩下的果子。真正的创新,应该从自己提出最原始的核心问题开始,要在自家院子种好自己的果树,扎下根去,才能源源不断结出硕果。
人工智能可以集成人类所有知识,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新问题。复旦并非刚刚拥抱AI,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广泛搭建大数据,准备智能语料。比如,我和团队2014年起牵头组织推动人类表型组计划,通过对人体的精密测量和系统解析,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科研语料,产出了150万个新的强联接,从中可以批量诞生新问题、好问题。我们正在用AI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为生命科学绘制新的科研导航图,形成新的创新策源地。
最近,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发布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在AI辅助下,严重脊髓损伤患者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行走。这既有“从0到1”的基础科学创新,也体现了“新工科”对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更有“从1到10”的技术集成和系统化创新,将科研推向了临床应用,让复旦的基础学科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25年1月,拥有20多台500万元以上各类高端电镜的复旦大学电镜中心揭牌,将为物质科学和生命医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用”结合提供高水平特色支撑。
04
大江东: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文科是复旦的老根儿,绝不能丢。那怎么处理“老根”“新枝”的关系?怎么理解复旦提出的“新文科”?据说学校新的招生比例,文理医工和交叉门类各占20%,文科真的要大幅缩减了?
金力:我和裘新书记有高度共识:文科是复旦的旗帜、是“老根”。“老根”不能动摇,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今年复旦本科生招生计划,文科确实有所减少,一是因为高考文科生源在萎缩,二是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遇冷,社会的需求在萎缩,但文史哲等“老根”学科变化不大。
第一,“老根”要继续做强。优势学科、高峰学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或缩减,必须加强支持和投入,不吝用兵、不遗余力,让“老根”更加枝繁叶茂。我们希望能培养和造就有思想、能够引领世界和时代的人,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从这点看文科一定要做“精”。像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40年心无旁骛,以一人之力钩沉补遗出版《唐五代诗全编》,“用最聪明的头脑下最笨的功夫、干最寂寞的事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传承与发扬做出了不朽功业,复旦引以为荣、倍加呵护。
陈尚君教授在办公室中,被如山堆积的书籍包围着,心无旁骛地进行《唐五代诗全编》的辑校工作。
人文社科是复旦“学科高原”中最突出齐整的板块。近年来,学校持续发力,人文学科优势更加彰显,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快速提升,巩固了复旦文科重镇地位。在现代化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科学”,能够直面和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AI时代回应人类终极问题。
人文社科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投资方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就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84级校友。他提过,他的创业经历与复旦的人文素养培育分不开。《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人文叙事技巧与电影工业技术手段无缝衔接,助推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老根”要发新枝。想避免出现“历史的疲态”,需要与时俱进。如果说“新工科”是直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那么,“新文科”就是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
我想补充一个事实,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我们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把复旦文科的品牌进一步擦亮、优势进一步巩固。
比如,目前全世界古文字研究领域专业队伍仅约200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是重镇,立志“站在古文字考释的最前沿”。一群中青年学者将“冷门绝学”做得乐在其中,成果丰硕,还跨学科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缀合,最近一年多就新拼缀成了甲骨50组。
第三,“老根”奠定“道统”。复旦的“老根”,指传统优势学科。文理融合,才是复旦真正的“老根”,是复旦有今天地位的真正道统。无论文理医工,要塑造追求卓越的灵魂,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缺一不可。每一位复旦学生包括理工科同学,都要有人文情怀;每一位复旦学生特别是文科同学,都要有科学精神。“思考大问题、构建大视野、砥砺大情怀”,没有人文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我一直认为应该跨越学科的边界,自己的研究文理医工都有一定涉足,与很多人文社科学者有很好的合作,非常珍惜他们的引领和支撑。过去10年,我们共同组建了现代语言学交叉研究团队,搭建汉藏、南岛、侗傣等语系的源流框架,与遗传信息比较互鉴,试图厘清它们的历史脉络、起源分化,并以此解析世界范围的人群迁徙。
复旦大学推行“文化校历”,旨在促进学科融合、涵养创新土壤,在全体学生中厚植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
05
大江东:您提及教学改革要“打通任督二脉”,是通过本研融通、双主修学位和本科一生一导师、研究生导师组培养等路径吗?这对既有的专业细分体制、师资力量、教学模式会带来多大挑战?会出现新的“内卷”吗?
金力:打通专业壁垒,才能舒筋活血。具体路径是采用“2+X+Y”模式,搭建学生培养的“立交桥”:“2”是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X”是多元发展路径,“Y”是融合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几种模式:基础学科学术导向的本博类培养项目;专业导向的本-专硕-专博类培养项目;交叉融合的本硕博类项目,如本科双学位项目、学科博士+AI硕士项目等;以及前三类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模式。课程改革也要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校一套课程体系,同一门课标注1-8级难度,杜绝本科与硕博课程的重复现象。
本研融通,是人才自主培养的“高速公路”,既可以本硕博一通到底,也可以通过“匝道”动态进出、及时分流,还可以在不同“道路”之间切换,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
未来的复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将从“专业”变为“项目”。每个项目,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对学生而言,高考录取哪个专业不再要紧,关键是你入学后,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哪个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要解决什么问题,将进入未来什么领域。我们希望,跨越学科界限,把学生探究兴趣、生涯发展方向和国家社会需求捏合在一起。
人事制度改革则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强支撑。从今年开始,学校老师们的“双一流”绩效分配,从教学和科研1:1调整为2:1。同时,把教育教学改革与“准聘-长聘制”的评价考核改革紧密耦合起来,引导老师们花更多时间做好教学,打磨一两门“金课”而不是上更多“水课”,把更多心思放到学生身上,争取像苏步青老校长希望的那样,把“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作为职业的最大成就。
复旦校园,正是一年春好处。
(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相关文章
□赵语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政协联组会上,对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之后,对思政课建设方向一以贯之的深远考量。作为教育大省,河南不仅取得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成
4月3日,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外籍居民在手艺人的指导下体验宋代点茶。当日,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开展“国际共赏嘉年华”中外居民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社区中外居民通过参与清明果制作、茶艺品鉴等项目,共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4月3日,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中外
民生,是国之根本,民之期盼。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这份清晰的民生任务清单,如何精准发力
供热革新不仅是设施的更迭更是民生温度的提升今年北京将如何打造暖心供热新图景发改君带你抢先“剧透”近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批复市热力集团供热管网更新及智能化改造一期工程、京能热力供热智能化改造一期工程等8个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进城市供热管网更新及智能化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洪捷 许可欣 龙开红 记者 阳锡叶)“创业路上,能否准确预判行业趋势,决定了创业的成败。精准洞察并参与社会竞争,作出契合市场的选择,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4月1日,湖南省“校友企业家进校园讲好就业创业故事”第九场活动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举
热门文章
1 北京市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 03-25
2 小孩哥为长沙写歌收获百万点赞,还被韩国明星权志龙本人点赞 03-26
3 博罗入选黑松露奖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理由是… 03-26
4 他在世界工厂“种”艺术 03-25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春耕生产正当时 绘就乡村好“丰”景 03-26
6 春日旅游红火 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03-25
7 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丹徒区举行 03-25
8 印尼前外长马尔迪:亚洲国家应该共同发声反对美国关税 03-26
9 意境绝美!打开《青玉案·元夕》的新方式,歌手方书剑大明湖畔唱诗词 03-25
10 移动云营收去年首次突破千亿,5年增长超50倍 03-26
最新文章
1 “花样”美景带火“赏花游” 消费市场迎来“春日限定”热潮 04-04
2 诗画山东|暄风吹绽群芳 牟平樱花开成一片浪漫花海 04-04
3 大自然林业上涨3.18%,报1.3美元/股,总市值2152.08万美元 04-04
4 北京多区发生祭祀烧纸失火,同日发生两起,官方紧急提醒 04-04
5 商务部就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答问 04-04
6 商务部回应!信息量大→ 04-04
7 钐、钆、铽、镝、镥、钪、钇相关物项,出口管制! 04-04
8 美股指数期货跌幅扩大 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下跌1.8% 04-04
9 我国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04-04
10 清明,陈祥榕烈士画像前,摆满了鲜花和他爱吃的橘子……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