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理论中原|赵语慧: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53:00    

□赵语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政协联组会上,对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之后,对思政课建设方向一以贯之的深远考量。作为教育大省,河南不仅取得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成绩,而且滋养了深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析两者有效融合的具体维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

培养目标的统一性。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培养目标的统一性,是有效融合的基础。从育人目标上,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只有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内在统一性,才能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的深层逻辑,推动构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近年来,河南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不同育人主体、育人方式、育人渠道的统一,有效推动协同育人,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育人格局。从教学目标上,两者统一于讲好思政课大道理。思政教育“小课堂”讲道理重在理论阐释,教学设计服务于理论讲解,而社会“大课堂”重在以鲜活的实践印证理论,增进对思政大道理的接受和认可。把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广阔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课堂和生活结合,才能讲好思政课大道理内外故事。从效能目标上,两者统一于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是指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虽然处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但在内容设计上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小课堂侧重理论教学,明确知识学理性和系统性掌握,大课堂侧重实践教学,明确知识的生动性和现实性理解,在教学内容上是一体两面、有机衔接。如讲授“生态文明建设”时,小课堂主要是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行教学设计,大课堂则可组织学生到黄河生态廊道实地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南的伟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在社会“大课堂”对思政教育“小课堂”的解释性和验证性上。解释性是对理论内容的具体化和深化。在具体化层面,社会“大课堂”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内涵。在深化层面,社会“大课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信念,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育人资源的共享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互补、资源平台的共建和教师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在教学资源的互补上,思政教育“小课堂”的理论教学资源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堂的教材、课件等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中拍摄制作的案例、收集整理的数据等资源在课堂中展示,能够为理论教学提供现实支撑。在资源平台的共建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汇聚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课件、讲义和实践教学案例,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实践的主题案例。二是通过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三是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与机构依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是由两者核心目标的统一性决定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达成性、过程性、成效性和发展性评价上。达成性主要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是一个是评价课堂教学目标,一个是评价实践任务目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设计能否坚持“八个相统一”,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抬头率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突出价值目标的引导和实现,实践任务包括评价教师任务设计能否体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突出课堂内容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迁移。过程性主要是对学生课堂参与和实践参与进行的全过程评价,虽然参与的形式不同,但参与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价值塑造在不同阶段的呈现而已。思政教育“小课堂”学生参与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任务完成等各环节,并且能够生成评价性数据。社会“大课堂”学生参与包括前置准备、现场参与、作品展示等环节,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成效性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相关成果,虽然两者成绩评价的内容不同,成果的类型不同,但统一于“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之中。发展性强调价值的应用性和学生的成长性,主要评价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增值情况。社会“大课堂”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小课堂”讲授知识在实践中的验证和应用,这是两者发展性评价一致性的重要体现。

激励方式的协同性。激励方式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竞争激励和合作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三个方面的协同。在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的协同上,思政教育“小课堂”注重情感投入,教师通过关心关爱、谈心谈话,包括在课堂上对学生观点给予积极回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大课堂”则通过对学生实践参与的程度和成效给予荣誉表彰。两种激励方式协同可以达到从情感认同到行为强化的效果,通过小课堂满足学生情感需求,通过大课堂提供持续动力。在竞争激励和合作激励的协同上,思政教育“小课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如利用平时和期末考核成绩,营造一种赶学比超的学习氛围;社会“大课堂”则通过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完成实践任务。两者优势互补,实现从竞争促学到合作践行的联动。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协同上,思政教育“小课堂”引入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展示加分等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精神激励;社会“大课堂”可通过研学补贴等物质支持,提升参与积极性。两者结合对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双重激励协同效应。

(作者系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