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人文周刊·中原风·中原风物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03:00    

《 河南日报 》( 2025年04月09日 第 11 版)

□郭新亚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流过郑州荥阳桃花峪之后,就告别了绵延的黄土高原,进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桃花峪也因此成了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与桃花峪东邻而居的,是黄河文化公园。此地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处于中华民族发源地核心地带。公园内有炎黄二帝巨型雕像。

炎黄二帝像坐落于黄河南岸的向阳山上,二帝像以黄土为基,以山势为体,山人合一。像通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黄帝部落虽战胜了炎帝部落,但黄帝依然敬炎帝为兄长,且尊崇炎帝对华夏农耕文明和中医药文化起源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才有“炎黄”之称,炎黄巨像也以炎帝为高、黄帝为矮,体现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尚贤包容的精神。巨型塑像中,炎黄二帝面朝黄河,庄严肃穆,仿佛在守望母亲黄河,守望脚下的黄土地,守望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

黄河,黄土,相互成就,一起为中华文明萌芽、生长提供滋养。黄河因黄土而得名。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也在改写着黄土的版图。每年,黄河会从黄土高原携带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常年留在黄河下游,多次改道之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就是广袤的华北平原。正是有了厚厚的黄土,在世界各地许多地方还处在蒙昧状态时,华夏始祖在这里斩荆棘、辟草莱,炎帝辨五谷尝百草,黄帝播五谷,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中华文明得以孕育成长。黄河和黄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望黄河、黄土,就是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自然生态。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除了用温柔和慈爱养育孩子,也会用挑战锻炼孩子,塑造孩子的性格。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除了有黄河、黄土的滋养,也有许多次来自黄河、黄土的考验。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导致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就造成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的决口、改道,导致生灵涂炭,也激发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淬炼出了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耗尽毕生心血,终完成治水大业。新中国的焦裕禄,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兰考,面对着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上任前向组织立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这是中国人的骨气和脊梁,这就是黄河锻造出的国人性格。炎黄二帝为子孙万代守望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性格。

从高耸的炎黄二帝像到古黄河滩,是长500米、宽300米的炎黄二帝广场,广场按地形分为三级。二级广场两边对称放置钟与鼓,各高5米,喻钟鼓长鸣,鼓给人力量,钟让人惊醒。每个中华儿女,都要做到戒骄戒躁、自强不息!一阴一阳之谓道。戒骄戒躁,为阴,要谦虚谨慎、不忘内省、时刻检视自己。自强不息,为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温柔的黄河,静静流淌。起伏的邙山下,黄土地大美无言,静静地滋养着上面的稼穑草木,还有辛勤劳作的人们。炎黄二帝肩并肩,注视着脚下的子孙万代,他们栉风沐雨、努力耕耘,他们奔跑在新时代、追逐着复兴梦!这就是黄河岸边、黄土之上的中华儿女,他们虽已走过五千余年,但依然风华正茂、激情澎湃!

黄河、黄土、黄种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传统与现代传承有序的美好画卷。这里,有自然的馈赠,有文化的滋养,还有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的一群人。这群人,有共同的血脉传承、共同的人格信仰,有共同的使命担当,他们从数千年历史中接过时代接力棒,心中燃烧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肩上承担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正大步向前,为世界贡献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