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解码千年窑火 赋能科学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9:43:00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徐光明)在江西省吉安县,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吉州窑遗址旁,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的师生们正以“解密吉州窑科学密码”为主线,展开一场科学与人文交织的跨学科探索。从木叶天目盏的烧制到古建筑声学奥秘,从商贸力学智慧到非遗数字化传承,学生们以项目式学习(PBL)为桥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深度融合,书写了一篇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作为吉州窑的“活化石”,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成为本次项目的核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解密+文化传承”为双轴,展开全流程探究:分析本地陶土成分,对比不同黏土烧制后的收缩程度与硬度,记录数据并形成科学调查报告。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叶片叶脉密度在高温釉变形成的木叶经脉清晰度提升,最终选定本地桑树嫩叶为最佳原料。学生在陶轮前不仅是传统技艺的继承者,更化身材料工程师与艺术设计师。

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以及实践体验感受,记录不同手掌施力角度与器壁厚度的关系,发现25°至35°夹角区间最利于塑造薄胎盏体。运用资料查阅和实践操作,科学验证800—1000rpm的传统陶轮转速合理性。运用黄金分割率的经典比例,学生据此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器型。结合历史文献,将观窑火辨温度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测温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设计可降解蜂窝结构包装盒,兼顾美学与功能性。

当窑炉中的科学密码逐渐破解,师生们的探索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建筑群,项目以吉州窑周边历史建筑为拓展场景,构建多学科交叉课题:小组通过实地探测以及结合声波模拟软件,发现穹顶弧度对声音混响的增强效应,并设计3D打印模型验证理论。

对比砖木复合结构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抗震性能,推导宋代工匠的“柔性连接”智慧。结合星图软件,验证古塔朝向与春分日太阳轨迹的关联性,揭示古人“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

项目延伸至地方非遗与生活科学,构建完整的文化生态链:项目小组在研究黄豆到永和豆腐的变化过程,对比差异,撰写《大豆变形的科学日记》。通过摄影机捕捉茶筅击拂时泡沫形成规律,建立模型,科学阐释宋代“七汤点茶法”。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党支部书记肖玉蓉表示:“项目打破了学科壁垒,历史成为科学探究的引线,实验室变成文化传承的工坊。”

这种模式带来三重转变。一是学习范式转型: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可验证、可建模的科学命题,从知识记忆转向问题解决,学生需综合运用科学、数学、工程、艺术等技能完成真实任务。二是学习空间革命:构建遗址(文化场域)—实验室(科学场域)—社区(实践场域)的三元交互系统。三是创新能力显性化:项目成果“吉州窑智能保护系统”“木叶天目盏智能体积测量仪”获江西省科技运动会二等奖,多项学生设计申请校园新型专利。

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的实践不仅让千年窑火在校园重燃,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场景为课堂、以科学探究为方法”的育人路径。当孩子们捧着亲手烧制的木叶天目盏,讲述叶片釉变中的科学原理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活化,更是一代新人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共生共长。

作者:徐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