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百科 手机版

总资产突破2万亿 徽商银行深耕实体谋新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2:36:00    

2024年,徽商银行以服务实体为本、以创新转型为翼,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大关;净利润达159.17亿元,同比增长6.18%;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连续四年实现“双降”。

这份成绩单,是一家省级法人银行对本土经济的深度融入,更是徽商银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统领,以“九大提升工程”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鲜活实践。

“九大提升工程”:从规模增长到价值深耕

2024年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人民币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49%,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4.64%,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59亿元。

徽商银行以包括对公业务、个人资产业务、轻资本业务等在内的“九大提升工程”为主线,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加快从“经营资金”向“经营服务”转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其中,在对公业务方面,徽商银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导向,以综合化经营为引领,以客户、业务结构转型为导向,以“精细化”“数字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对客综合服务能力和对内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产品创新,深化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制造业、战新产业、民营企业、绿色贷款和涉农贷款等重点领域贷款快速增长。2024年,徽商银行继续保持公司贷款和存款在安徽省内商业银行中的领先地位,对公存、贷款市场份额达19.26%、11.95%,余额、新增额均排名安徽省同业前列;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对公存款有效户增长10.2%,公司贷款有效户增长34.7%;打造本外币一体化财资管理平台,现金管理签约客户数同比增长40.6%。

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徽商银行持续深化零售业务转型。包括通过推动网点产能提升3.0全面推广,深化客群经营体系建设,强化内外协同联动,积极搭建以物理网点为线下主阵地、手机银行为在线主渠道、远程银行为特色模式的多渠道协同融合体系,持续完善“徽享四季”“徽享财富节”“徽享荐面礼”等个人市场营销活动品牌,加快个人客户智策平台、徽享生活非金融服务平台等重点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个人客户经营的数智化水平,推动个人业务发展基础有效夯实、经营指标较快增长、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搭建个人客户数字化经营体系。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客户数超2600万,个人金融资产突破人民币8200亿元,增长15.9%;储蓄存款超人民币6300亿元,市场份额10.92%,较年初提高0.51个百分点。

在轻资本业务方面,徽商银行稳步提升资金业务能力。2024年,该行金融投资净收益21.1亿元,同比增长245.7%;票据业务逆势增长,交易量突破人民币1.48万亿元;资产托管手续费收入人民币6.2亿元,同比增长5.8%。全面加强母子公司协同;重点开展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结构融资、投融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不断丰富投行业务产品,推动资产支持票据、科创票据、乡村振兴票据等产品创新,报告期内,该行大力推进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完成注册债务融资工具89单,注册额度人民币2516亿元;完成债务融资工具发行223单,承销金额人民币816.13亿元,较2023年增长50.78%。

“五篇大文章”:金融为民的“立体化实践”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的核心命题。

作为扎根安徽的省级法人银行,徽商银行始终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科技创新前沿、绿色转型阵地、普惠小微一线、养老民生领域及数字化变革浪潮中,用一系列特色化实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24年,徽商银行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形成了七大类多元化接力式产品谱系;通过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徽商银行打通“人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路径,全力助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依托“1+5+N”的总分支三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围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链批量化对接服务。

截至2024年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人民币814.69亿元,较2024年初净增人民币219.09亿元,增幅36.78%,当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秉承“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经营理念,加强推广“技术流”应用,通过“科技e贷”“初创e贷”两款“技术流”线上信用产品,截至2024年末,徽商银行为3600余户科技型企业提供了线上信用贷款人民币102亿元资金支持。

同时,徽商银行率先在省内成功落地了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ABS业务,率先在安徽省内发行科创主题金融债券人民币200亿元,牵头制定全省金融服务团体标准,“共同成长计划”签约客户数、贷投批量联动客户数、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备案户数均居全省前列,战新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超人民币1500亿元。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为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徽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人民币1158.8亿元,增长40.6%。其中,安徽省内绿色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1047.22亿元,较年初增加人民币297.09亿元,增长39.61%。法人口径绿色贷款余额占全行本外币贷款余额比例11.1%,较2024年年初增加2.04个百分点。从具体产业看,徽商银行率先在安徽省发放支持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有效助力地方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安徽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授信人民币1144亿元,为1702户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徽商银行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标准化水平。通过建立徽商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全面提升徽商银行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持续开展人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和绿色金融自评价工作,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小微活,经济兴。徽商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并以数字化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2024年,该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人民币1544亿元,居安徽省同业机构前列;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23年降低0.44个百分点,为超4700户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255亿元。

徽商银行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强化绿色信贷杠杆调节作用,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支持“三农”发展,积极发挥金融企业专业优势,动员和凝聚全行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其“增量、扩面、降本”的普惠实践,成为区域小微企业的坚实后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融既是民生课题,亦是发展机遇。作为安徽省社保业务“就近办”试点银行,徽商银行制定养老金融工作方案,完成个人养老金系统三方联调测试,建成102家“长春花”适老化网点;助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老年客群服务体验;打造“互联网+社保+医疗健康+金融”一站式、便利化服务“银医通”,探索“乡村振兴+养老”等养老产业金融特色发展模式,助力“老有所居”“老有所医”。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贯穿徽商银行“五篇大文章”的核心脉络。2024年,徽商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级,投产金融科技战略规划项目54个,关键系统自主可控比例显著提升。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金融累计投放量人民币256.5亿元,较2023年增长70.3%。同时,徽商银行将数字思维、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实施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发布“徽银司库”产品,推动金融服务迈向智能化、高效化。

不良“双降”:以风控之“稳”护航发展之“进”

截至2024年末,徽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到1%以下,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这也是该行上述两项指标连续四年实现“双降”。

徽商银行始终将风险防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明确提出“审慎、理性、稳健”的风险偏好,并将“资产质量有效管控”列为核心目标。为此,该行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工程”与“风控数字化转型”两大举措,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全流程和体系化水平。

在风控能力上,徽商银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监测与预警,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以“模型化、数量化、线上化”为基础的大风控管理体系,增强前瞻性、预防性和可控性,提升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

在实操层面,徽商银行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平衡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筑牢可持续发展安全屏障。同时,促进资产质量跃升。深化信贷领域专项治理,推进全流程信用风险数字化转型。

从业务拓展到内部管理,风险防控的基因已深入徽商银行的经营血脉。而合规文化的持续培育,则为这一基因提供了文化土壤。

近年来,徽商银行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开展内控合规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和“反洗钱文化建设年”活动,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优化授信授权体系,强化反洗钱、案件防控、关联交易、外包风险管理。上线新一代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系统,反洗钱作业模式改革实现分行全覆盖。

关于风险防控的下一步,徽商银行表示,将持续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以“全流程、模型化、数智化、实时性”为特征,加快信用风险全流程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推动主要作业系统、数据模型的统一与整合,强化风险识别、预警和防控,提升主动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抓好源头风险管控,切实防范大额风险暴露,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数字化突围:自主可控的转型之路

中国银行业正加速迈入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成为金融机构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此背景下,徽商银行立足金融科技价值创造定位,通过自主创新与业技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转型路径。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技术底座的建设。徽商银行以“自主可控”为原则,持续推进系统开发与场景应用深度融合。2024年,徽商银行全年实施89个软件开发项目,有力推动改革转型发展,建设投产徽银司库、手机银行7.0,提升对公客户服务能力,完善个人客户服务体系;序时推进远程银行、信用风险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打造线上化客户服务生态,提高数字化风险管控水平。

尤其亮眼的是,徽商银行通过持续开展科技人员派驻,推进业技融合模式深化,逐步达到业技紧密协作、提升开发质效、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的目标。

数字化基座的夯实,不仅为业务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推动了数据要素价值的深度释放。

2024年,徽商银行深入推动数据标准落地,强化源头数据管控,不断提高数据标准化水平,实现数据质量稳步提升。推进零售、对公、风险、管理四大领域数据集市建设,持续丰富门户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实验室服务能力。完善模型开发技术体系,投产模型变量计算平台和信贷申请反欺诈平台,实现线上资产业务贷前风控流程贯通。

在数据安全领域,完成数据保险箱全行部署,开展透明加解密策略配置及试点应用,提升数据安全技防水平。

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客户信任。2024年,徽商银行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成包括二代支付系统在内的9套信息系统同城灾备真实切换,有效验证了同城灾备系统接管生产运行的能力;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投产统一安全管理平台,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质效。

在运维自动化领域,该行推进科技运维自动化转型,实现包括互联网核心业务系统在内的30余套信息系统自动化例行维护;规划建设金融云平台,提升安全、敏捷、高效的云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推动基础架构转型升级。

面向未来,徽商银行将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持续增强科技系统自主可控能力;继续推进客群经营、产品创设、场景融合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造领先的数字银行;不断加强数据创新与管理,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推进数据中台建设,构建敏捷模型中台体系,加速重点场景应用落地;持续深化“业技一体”融合发展,灵活使用派驻、嵌入、融合型团队等方式,做实集团科技管理,提升研发效能与客户体验。

2025年,徽商银行迎来挂牌成立20周年。站在2万亿元资产的新起点,徽商银行将始终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推进“九大提升工程”走深走实,深化转型发展,增强专业能力,奋勇争先进位,全力搭建“大资负”“大风控”“大科技”管理体系,高质量实现“打造优秀地方主流银行”的战略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