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刘石 演讲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演讲时间:2024年12月
刘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著有《有高楼杂稿》《诗画之间》《法书要录校理》《素以为绚的风景》等,合作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本次讲座,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传统书仪的相关内容,以及理解传统书仪的意义。
图一 王国维赠谢国桢扇面
图一这个扇面,是王国维写来送给他在清华国学院的学生谢国桢的。谢国桢先生后来成为历史学家,他曾对此扇面回忆:“当先生写扇面时,将桢名后误写为‘兄’。……又返校园办公室用墨笔涂改‘兄’为‘弟’字。”
按此记载,令王国维折返的是需要修改扇面称谓。扇面并非书信,但在落款称谓上与书信并无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拿来作例。按照后世的理解,这里存在两个疑问:首先,王国维生于1877年,谢国桢生于1901年。王国维是谢国桢的老师且年长24岁,为何在扇面中称谢为兄为弟,这岂不是将师生变成了平辈?再者,如果彼此能以平辈相称,兄和弟不是一样吗,何以非要改兄为弟?
这就涉及我们本次讲座的正题了:传统书信的书仪是怎样的。
旧时的书信在结构、行款、称谓及用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这种格式雅称书仪。下面我们择其大要略作介绍。
结构
这里是指书信的组成部分。书信的组成部分有多有少,大约包括称谓及提称语、颂词、启禀语、本事、结束、祝语、署押及日期等等。
图二 蔡元培致陈钟凡信结构示意
图二这封信是蔡元培写给陈钟凡的,只缺少了颂词(即提称语后表祝祷的话,如“不晤又旬日,想起居安善为慰”之类),算是比较完整的例子,我在图中标示出了各个组成部分。
行款
这指的是写信人、收信人落款的位置、平阙和谦侧小书等。
古人的书信,有的是写信人名字前后出现,没有收信人的名字;有的是写信人名字前后出现,收信人名字在后;有的是写信人和收信人名字都在后;有的是写信人名字在后,没有收信人的名字。
图三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里我们以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图三)为例:写信人的名字及谦敬语“羲之顿首”前后出现,收信人“山阴张侯”在后出现,而且是在下方。
图四 苏东坡《人来得书帖》
平阙,即信中提及收信人或自己有意表示尊敬的对象时要提行顶格另起,或空一字至几字书写。提行顶格另起叫“平出”,极尊者还可以提行高抬另起,高出行端一字称“单抬”,还有高出二至四字的“双抬”至“四抬”;空一字或几字的叫“谨阙”。比如宋人苏东坡的《人来得书帖》(图四),凡短行的下一行都属“平出”,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平出处都是提及收信人陈季常或其兄陈伯诚的。
图五 王同愈致王旭庄信
图五是晚清民国间学者王同愈致当代名家王世襄祖父王旭庄的一通三页书信,以第一行“桃符甫换”的“桃”字为行端,可以看出几乎通篇皆抬。第一页第二、三行是单抬,第四行是双抬,第五、六行是单抬,第二页第一行单抬,第二、三行三抬,第四、六行单抬,第三页四行均为单抬。
图六 敦煌写本P2567号
图六是敦煌写本P2567号,第十八行“报”与“明主”之间的空缺就是“谨阙”,以表示对“明主”的尊敬。此段文字的内容是诗不是书信,但用谨阙表尊重的意思是相同的。
还有一种谦侧小书,即自称或称自己这一方的人要用比正文小一点的字靠右书写,以示谦虚自抑。
图七 启功致傅璇琮、许逸民信
图七是启功先生在我博士毕业前致友人傅璇琮、许逸民先生推荐我入职中华书局的信,其中第一页第三行“功”、第四行“刘石”、第二页第五行“不佞”三处五字的字体明显比其他字要小,而且偏在右侧,均为谦侧小书。
称谓及用语
前人书信中称谓的使用把握一个原则:称对方用敬语,自称用谦称,即所谓的外敬内谦。
自称方面,除了不佞外还有很多,诸如仆、愚、鄙人、在下、不才、贱躯、末学、后学等。
称呼对方则多用大人、我公、我兄、尊兄、台从、台驾、大驾、高明、方家、阁下、至谊、手足、足下、老兄、尔、汝、卿、世兄、世讲等。
此外还有切合收信人身份的各类充满艺术性的称谓。如同宗人称宗望、文坛旗帜称文旆等。
传统书信的用语,我们还可以分类列举一些:
提称语:膝下、膝前、几前、尊鉴、垂鉴、大鉴、赐鉴、阁下、勋鉴、钧鉴、函丈、坛席、文席、撰席、著席、砚席、双鉴、芳鉴、慧鉴、同砚、足下、有道等。
颂语:为颂、为祷、为祝、为愿等。
启禀语:敬启者、迳启者、敬陈者、谨启者、敬禀者等。
结语:不一一、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容后叙、余容续陈、专此奉复、谨此奉闻、匆此布臆、敬申寸悃、不宣等。
祝语:恭颂、即请、顺颂、顺祝、即候、此候、此请、顺致、谨颂、恭叩等,以上各词后面通常加上: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台安、大安、春祺、暑安、秋祺、冬安、新禧、春禧、年禧、岁祺、节禧、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金安、福安、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双安、俪安、俪祉、慈安、懿安、坤安、玉安、淑安、妆安、阃安、闺安、燕安、燕喜、研安、文安、吟安、道安、著祺、撰安、教祺、诲安、侍祺、编祺、政安、勋安、公安、筹祉、潭安、旅祺等。
署押(即信末的署名)及谦敬语:某某再拜、百拜、谨拜、谨上、敬上、顿首、鞠躬、敛衽、叩禀、上启、启、手启、手书、手泐、白、字、草等。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称谓和用语,使用场合有的差不多,有很多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膝下”用于给父母写信,“芳鉴”用于给女性写信,“诲安”用于给老师写信,这些尚可顾名思义;有些就不那么容易明白了,比如今人多用“你”“我”指代双方,用“您”字则更礼貌,而传统书信中很少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用了就嫌少文。如果用第二人称“尔”“汝”等字,不是写给子侄辈或情人,就是在写檄文了。
还有一类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容易错的。比如信末署名后的“手启”以及“手泐”(泐意为刻,引申为书写)、“草”等字,只能用于父母或长辈给儿女或晚辈写信,平辈间或晚辈给长辈写信可不能用。
另外以我平时读前辈信札所获的初步感觉,前辈们对比自己年长七八岁往上的,多尊称对方“我兄”或“我公”。而“老兄”“仁兄”等尊称,以及“不佞”“愚”“愚夫妇”“仆”“鄙人”“在下”“不才”“贱躯”等谦称,都要用于称呼比自己晚一辈半辈的对象,至少也得是平辈,若对长辈使用这些词汇,本是表达谦恭,不想反成失礼。
图八 启功致刘石信
更不易察觉的,还有语词含义和使用场景的变化。这里我们以“足下”这一常用的提称语(书信开头称谓后表尊敬的缀语)来看。《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这个词的:“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随后列举的语料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如《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这是臣属用来称秦昭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于颍川。”这是嵇康用来称朋友。清人梁章钜《称谓录》卷32还举过更多先秦至六朝的书证。宋人司马光《书仪》卷一中也说给尊官上书的起首语,“稍尊则云阁下,平交则云谨致书某位足下”。但是,我们却不能对“足下”的用法轻下结论,我们再以图八、图九为例:它们分别是年长我51岁、41岁的启功、吴小如两位先生用“足下”称我。旧学功底深厚且力倡“猪跑学”的启功先生,博学且素重文史涵养的吴小如先生,对这种书仪常用语是不可能用错的。这两则反例,只能说明辞书和工具书中的相关释义尚不够完整,“足下”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从某个时期开始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下对上或平辈相称,变为长对幼、尊对卑、上对下的客气用语了。由此可见,留存至今的书仪文献,如唐人郑余庆的《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司马光的《书仪》等,当然是研究书仪历史的重要材料,但我们从书本中求知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历史记载的固化和实际用法多变之间的不一致。
图九 吴小如致刘石信
明人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有一段讨论古今音变的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其实字音有转移,字义的变迁也是必然的事。比如“肮脏”一词,我们在东汉赵壹的《刺世疾邪诗二首·其一》中还能够看到“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此处的“肮脏”表达“高亢刚直”之貌,与“伊优”表达的“逢迎谄媚”之貌意义相反;但是到了元明时期的《荆钗记》中就出现了“若是亲娘在日,岂忍如此肮脏”的句子。“足下”一词也有类似的变化,它自先秦起,至少到宋代,一直用于下对上以及平交,不知在何时却转成上对下了。
既然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用法,我们今天在仿效前辈书仪作书时应该以哪种用法为准呢?我曾就这一问题向中华书局编审刘宗汉先生请教。刘先生回答,明清之际书仪变化甚大,近现代以来以旧式书仪作书者,多遵循清代以来的书仪,我们在研读的时候不应该以清代以前的用法来质疑清代以后之所用,也不应沿用清代以前的书仪。吴小如先生有一篇《披书三叹》的短文,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这种礼节性语言,愈到明清以后讲究愈多,比古代用法更为严格。”现在看来不仅是用法严格的问题,还要注意词义适配性的变化。如今明清名贤书札影印出版不少,在座有兴趣的朋友去找来读,可以印证以上两位先生说法的准确性。
时过境迁的我们想要了解前人所用书仪,最好的途径就是从前人的书札中观其实例,细细体味。我们会发现,过去尊长称呼晚辈,多将对方抬高一辈,或者说将自己降低一辈。讲座刚开始我们所引谢国桢记述王国维所赠扇面,不管是先称兄还是后改为弟,都属此类用法。具体到称兄还是称弟,一般而言差别不大,但在特别讲究的前人那里,还是有不可不讲的差别——尊长称晚辈为兄,尚属保持一定的客套,略显生分;称为弟,则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没有研究过王谢二位先生的交谊,不过单凭这一举动,我判断谢国桢一定是王国维非常亲近的一个学生,王国维一定觉得用兄相称与彼此的师生情谊不相称,这才必欲改之。同样的,平交而自矮一辈相称的情况在前人书仪中也极为常见。启功先生比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小九岁,既为同事又是好友、近邻,为其书写寿联时却自署“后学启功”。这当然是对钟先生的真心尊重,却也未尝不是一种书仪。
了解传统书仪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谈谈了解、掌握传统书仪有什么意义。
首先,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这里所谈及的书仪,自然也属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小小侧面。
其次,书信是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一类文献,如果不了解传统书仪,就有可能读不懂这类文献。
比如前面说过旧时写信人名姓和致敬语往往在首行,收信人名衔尊称却在末行,与今天正好相反。如果搞不清这一点,写信人、收信人都可能弄错。又比如我们前面讲到苏东坡那封《人来得书帖》的“平出”,在课堂上我曾问此帖中一行行字为什么写得长长短短,没有人能回答。同样,我问那张敦煌卷子里两字之间的一个空格是什么意思,大家的回答是纸张年久损坏缺字了。
图十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茫父不朽”专题展上的信札
反之,懂得一点书仪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判断文献。图十是2024年5月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茫父不朽”专题展览上的一封信札,当时策展人杜鹏飞老师陪我参观时,说此信第六行第一字因有涂改,难以辨认。我拍下照片后回到家中细作琢磨:因为前一行后段空白,可以判断这一行属于平出,那么,这第一个字或头两个字组成的词,一定是指称收信人的,也就是说多半都会是赞美的语汇。第二个字是“怀”,凭着有一点辨识草书的能力,加之我以前看见过前人书信中称别人的关注、挂念为“锦注”“锦念”,我就判断这个涂改后的字应为“锦”字,“锦怀”是传统书仪中对别人胸怀的美称。
图十一 戴姜福致启功信
图十一是见于2020年5月嘉德“启功先生旧藏友朋书札”专场的一封书信,是启功先生的启蒙老师戴姜福先生写给启功先生的,启功先生在多篇文章和回忆录中都表达过对这位老师培育之恩的由衷感激。事后听说很多人都在关注这封书信,但又觉得其中有可疑之处。
图十二 启功致刘石信
比如,此信严格遵守了逢涉对方即提行另起以表尊重的平出格式,老师给学生写信也需要这么客气吗?下面这封信(图十二)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此信中第三行、第四行两处“请”字下的谨阙,第六行、第八行的两处“尊见”和末行“署安”的平出,足以说明这封信是典型的“平阙”式。既然启功先生给我的信中能用,戴姜福先生作为老师给学生启功写信自亦可以用了。
另外,戴姜福先生是启功先生的老师,信末却自署“侍生”,《辞源》中解释为“明清时晚辈对前辈的自称”,这也是受到较多质疑的一点。其实戴姜福先生自署“侍生”,如同启功先生、吴小如先生呼笔者“足下”,既不是误用,也不是过谦。《汉语大词典》另有一句“平辈之间亦有谦称侍生的”,此解非常重要,根据这句话,再根据前面提及的平交而自矮一辈谦称的书仪,这个问题似乎就可以解决了。
还有,戴姜福先生能否称启功先生为“同研”(“研”同“砚”,意即同学)?这个疑惑也是不必要的。我们今天不是仍旧称学生为“同学”吗?看来自低一辈或高抬对方一辈的文化孑遗还存在于我们的口语习惯中,只是我们使用时浑然不觉罢了。
传统书仪中约定俗成的行款格式、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会被一定时段内的人们共同遵守,但既成套式,其原有的称扬、祝颂、思念、自谦等具体功能实际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弱化了,不可过分当真。比如人们一般不会自称“笔墨恶劣”,却可以自然随便地说出“涂鸦”“覆瓿”,因为这些已经成为习惯谦辞套语,谁都不会以之为真;“久疏音候,时怀渴想”,说不定多少年没有想起过;“蒙惠宏著,获益殊深”,很可能连塑封都没有拆呢。
这些例子和现象说明,我们在今天了解一下古代书仪,还是有必要的。
(本文配图由演讲人提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6日 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演讲人:刘石 演讲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演讲时间:2024年12月刘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著有《有高楼杂稿》《诗画之间》《法书要录校理》《素以为绚的风景》等,合作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次讲座,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传统书
1987年,甘肃省敦煌市市区以东约60公里的戈壁中,几枚写有“悬泉置”的汉简被发现,这里曾是汉代官方驿站——悬泉置,出土的一批写有文字的珍贵丝帛,多为信件,被称作“悬泉置帛书”。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第五集《千年书信》,将于今天(4月2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00
原标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读者点题·共同关注)网上有人说,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经理人。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人民网网友1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透出一种“真关注”。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从之前全网刷屏的一个画面说起
东莞有哪些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域在哪里?《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市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以下简称《公示稿》)给出了答案!记者15日从东莞市住建局获悉,《公示稿》正在对外征求公众意见。规划内容包括了研究东莞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梳理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各类保护对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丽 底蕴深厚,韧性绵长。这是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典型特质。 如今,乌鲁木齐传统制造企业与科技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等不断融合,重塑了工厂的生产、管理场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取得实效。 创新“变量”, 企业发展“增量” 以创新之钥,开传统产业转型升
热门文章
1 北京市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 03-25
2 小孩哥为长沙写歌收获百万点赞,还被韩国明星权志龙本人点赞 03-26
3 博罗入选黑松露奖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理由是… 03-26
4 他在世界工厂“种”艺术 03-25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春耕生产正当时 绘就乡村好“丰”景 03-26
6 春日旅游红火 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03-25
7 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丹徒区举行 03-25
8 印尼前外长马尔迪:亚洲国家应该共同发声反对美国关税 03-26
9 意境绝美!打开《青玉案·元夕》的新方式,歌手方书剑大明湖畔唱诗词 03-25
10 移动云营收去年首次突破千亿,5年增长超50倍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