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里下雨,在桌前翻看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江鸣歧先生的画作《湖荡春早》,这才想起今年是他一百周年诞辰。他的子女在网上举办的“百年诞辰忆风华”线上画展正在展出,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作品,通过电子屏幕走进了千万人的视线。
江鸣歧《湖荡春早》
江鸣歧先生1925年生于安徽歙县,1952年从南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便一直在淮安师范任教。他平时衣着朴素,不爱讲究外表,却在艺术上充满创新精神。作为傅抱石的学生,他的国画紧跟时代,笔下皆是真性情;版画则将国画的写意与版画的刀工巧妙结合,既有木料的质感,又有水墨的韵味,画作透着平原水乡的生活气息。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回故乡办画展,却突发心脏病离世,令人惋惜。
线上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如同展开一幅长卷,串联起先生的艺术人生。
江鸣歧《秋居》
第一部分“徽风楚韵写丹青”里,故乡歙县的水墨画充满湿润的气息。白墙黛瓦上的雨珠仿佛随时会滴落,墙头的桃花用淡墨勾勒,透出雨后春天的清新;大运河边的油彩画,则带着潮湿的河风,岸边石头的青苔与远处的船影,色块交织,如同流动的河水。看着这些画,不难想起他背着画箱走街串巷的模样,调色板上斑驳的石青、赭石颜料,原来每一笔都带着他触摸过青石板、老树皮的真实温度。
喻继高《金鱼》
第二部分“翰墨同侪呈七彩”展示了他与友人的作品。杨建侯的寒梅带着南京的雪气,枝丫上的飞白像落雪,仿佛能闻到冷香;张立辰的墨竹竹叶浓淡相间,好似有风吹过竹林;喻继高的水墨金鱼栩栩如生,藏着他们交往的故事;丁迺武与他合作的荷花仕女,衣裙上一点酒红,让人想起文人酒后作画的随性。最动人的是孙向阳临摹的《声荡湖上》,画面小路上一串模糊的脚印,放大可见笔道的顿挫,那是当年师徒冒雨写生时,湿笔在纸上晕开的痕迹,泛黄的画纸里,全是时光浸泡的回忆。
杨建侯《铁骨立风雪》
张立辰《墨竹》
丁迺武 江鸣歧《 荷花仕女图》
第三部分“青蓝相继续辉煌”是学生们的作品。留言区里,学生们的回忆温暖而具体:有人记得老师改画时总穿洗旧的蓝布衫,袖口的石青颜料洗了几十年都没洗掉;有人记得他在洪泽湖边教大家观察柳芽,说“老笔可生新花”时,眼里闪着比春光更亮的光。画室的穿堂风、砚台里的剩墨、裁纸时的刀声,这些日常细节,都成了艺术传承的印记——原来传承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事里。
再看《湖荡春早》,虽然电子屏没有宣纸的质感,却能看清每处细节:近处老柳的新绿是一笔一笔勾勒出来的,每片叶子都像刚从寒冬苏醒;湖水的蓝色明亮鲜活,让人感受到春天解冻的气息;中间的渔舟停在岸边,船上的墨痕顿挫有力,仿佛渔人即将启航;远处湖面的大片留白,虽无笔墨,却让人联想到波光与风声,感受到春日的热闹。他曾说“墨色要等天光”,如今才懂,每处留白、每抹湖蓝,都是时光沉淀的结果。
留言区里,有边疆的观众说:“在帐篷里看画,感觉春天穿过屏幕钻进了毡房。”还有海外游子说:“看见新安江的雾,就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在江边晨跑的情景。”这正是先生常说的“画画要让人懂”——当《湖荡春早》的新绿在西北汉子的手机里生长,当大运河的风声在异国游子的记忆中响起,墨色里的百年时光,就在千万人心中续写新的篇章。
江鸣歧《松石图》
江鸣歧 《高洁》
晨雾散去,手机屏幕暗了又亮,《湖荡春早》依然静静展示着。画里的老柳每年都会抽新芽,我们隔着屏幕与时光相望,却都看到了同一个春天——艺术的传承,从不是固守旧法,而是像先生说的“老笔生新花”。百年时光,在笔墨间不过是淡淡晕染,而画中的春天,永远鲜活如初。先生的艺术之风,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吹拂。
江鸣歧《秋居》
江鸣歧《 茅山春色》
(作者为淮安市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高级讲师)
相关文章
墨韵百年□ 吴涤非清明夜里下雨,在桌前翻看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江鸣歧先生的画作《湖荡春早》,这才想起今年是他一百周年诞辰。他的子女在网上举办的“百年诞辰忆风华”线上画展正在展出,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作品,通过电子屏幕走进了千万人的视线。江鸣歧《湖荡春早》江鸣歧先生1925年生于安徽歙县,1952年从南
“巡察组一来,烦心路变幸福路”“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集体钱袋子终于守住了”……罗定市委创新开展“点题式”巡察,把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用看得见的变化赢得群众点赞。精准把脉解民忧罗定市的巡察干部带着板凳进村、拿着本子串户,在田埂边听民声,在榕树下访民情。通过“信访直通车+网格走访
锣鼓梆子震天响,琴瑟和鸣诉情长。在达茂旗百灵庙镇,悠扬的曲调每日午后准时从社区活动室飘出。这里活跃着一支特殊的二人台表演队,队员们的身份各异——厨师、个体商户、退休职工……他们并非专业演员,却因对传统艺术的满腔热忱,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间隙换上戏服、拿起乐器,守护着这门民间艺术。小饭馆老板李二秀是表演队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方凯)记者从大同市云冈研究院获悉,“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2024年12月7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幕以来,观者云集,好评如潮,到2025年3月底累计参观人次突破百万。本次特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云冈研究院与佛光山佛陀纪念
九龙坡文旅艺术文化ART展览ART邂逅艺术文化之美JIZICHA《肆上春衫》草月花道个人作品展春色未央,人间草木正酝酿一场静默的起义。当枝桠在风中舒展第一片新绿,当花苞以微不可察的力度叩响季节的门扉,我们选择以花道为笔,在时间的宣纸上书写另一种生命的语法。"肆上春衫"四字,暗含对生命力的双重隐喻——
热门文章
1 北京市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 03-25
2 小孩哥为长沙写歌收获百万点赞,还被韩国明星权志龙本人点赞 03-26
3 博罗入选黑松露奖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理由是… 03-26
4 他在世界工厂“种”艺术 03-25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春耕生产正当时 绘就乡村好“丰”景 03-26
6 春日旅游红火 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03-25
7 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丹徒区举行 03-25
8 印尼前外长马尔迪:亚洲国家应该共同发声反对美国关税 03-26
9 意境绝美!打开《青玉案·元夕》的新方式,歌手方书剑大明湖畔唱诗词 03-25
10 移动云营收去年首次突破千亿,5年增长超50倍 03-26